![]() |
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![]() |
|||||
首 页 | 简 介 | 由 来 | 习 俗 | 饮 食 | 留 言 |
节日习俗 赏月(玩月)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,但未成习。中秋赏月风俗正式形成于唐代。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。 唐代欧阳詹在《玩月》诗序中说:“月可玩,玩月,古也。谢赋鲍诗,朓之亭前,亮之楼中,皆玩月也……”《唐逸史》等书中记载的唐明皇中秋之夜游览月宫、观看仙女跳“霓裳羽衣舞”的传说,就是唐朝宫廷中秋玩月习俗的缩影。当时在民间,玩月也很普遍。中秋之夜,为赏玩明月,富者多自搭彩楼,贫者多集于酒楼,好游者或登高于山顶,或泛舟于水上,文人赋诗,艺人说古,饮酒欢歌,唱酬娱乐,往往通宵达旦,极尽玩月之欢。宋代,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,正式定为中秋节。 南宋吴自牧在《梦粱录》中曾这样描绘当时杭州城中的玩月情景:“王孙公子,富家巨室,莫不登危楼,临轩玩月。或开广榭,玳筵罗列,琴瑟铿锵,酌酒高歌,以卜竟夕之欢。至如铺席之家,亦登小小月台,安排家宴,团圞子女,以酬佳节。虽陋巷贫窭之人,解衣市酒,勉强迎欢,不肯虚度。此夜天街卖买,直至五鼓,玩月游人,婆娑于市,至晓不绝。”赏月在唐宋时期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,明清以后此习俗衰退。从古代文献来看,中秋节刚形成的时候,赏月就是文人和市民的事情,农民赏月的活动没见记载。现代,中秋赏月方式多样化,除登高望月、泛舟赏月等传统的赏月姿势外,又诞生了摩天轮赏月、坐飞机赏月、露营赏月、直播赏月等赏月新方式。 庆丰收 八月中旬正是丰收的季节,新粮进仓,瓜果上市,过去用这些新粮新果作供品敬神是很自然的事,感谢神灵的恩赐,祈祷来年好收成。在神灵崇拜习俗衰弱以至消失之后,这个习俗的内涵演变为庆祝丰收。至少在许多乡村,人们在中秋节的夜晚一定要准备丰盛的饭菜,吃得很饱,准备很多新鲜的瓜果让家里人吃个够,有丰收后纵情欢庆的意思。山东庆云农村过去中秋节要祭土谷,叫做“青苗社”;青城农村还有辞先稼的习俗。台湾农民也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,并在田间插“土地公拐杖”,这种拐杖就是在竹子里夹上“土地公金”即给土地公的纸钱。 |
|||||
![]() |